⒈ 应对得宜的言词。
⒉ 词翰策令。
⒈ 应对得宜的言词。
引《隋书·高熲传》:“熲 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明 高启 《素轩记》:“文章词令之工,威仪容观之盛,不如忠信之足贵。”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听起来,他还是个善于词令的年轻人。”
⒉ 词翰策令。
引宋 苏辙 《谢除中书舍人表》之一:“昔 赵孟 治 晋,叔向 为之谋主,则 楚 无以当; 国侨 为 郑,子羽 掌其词令,则国鲜败事。”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洪武 间设有殿阁大学士,其职不过代草词令。”
⒈ 应对的言语。也作「辞令」。
例如:「我希望听到的是真心话,而不是那些好听的外交词令。」
1. 外交人员常需以婉转的词令,去应对尖锐的问题。
2. 我希望听到的是真心话,而不是那些好听的外交词令。
3. 实际是把当地各级政府全都交由日本控制,“可尽先聘用”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外交词令。
4. 我们希望这只是外交词令,只是作秀而已。
5. 他说这种话只是种外交词令,不可尽信。
6. 此时的日本,已不象九年前那样用几句强硬的外交词令就能吓回去的了。
7. 经常使用表示反对和抗议的外交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