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几乎全部或大多数。
例夜幕降临,动物大都走向高处,都想得到合适的光照。
英universally; mostly; for the most part;
⒈ 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英Dadu;
⒈ 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
引《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⒉ 泛称都邑之大者。
引《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⒊ 大概;大抵。
引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⒋ 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引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⒌ 大多。
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⒍ 仅仅;不过。
引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⒎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北至 德胜门、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⒈ 大概。
引《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
⒉ 大多数。
引《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近多数
⒈ 古代王畿外围,王之诸子的食邑。后亦泛指大的都邑。
引《周礼·地官·戴师》:「以大都之田任疆地。」
汉·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⒉ 地名。在今北京城内,为元朝国都。忽必烈至元四年于中都(燕京)之东北建新城,九年改称为「大都」。
英语Dadu, capital of China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1280-1368), modern day Beijing, for the most part, on the whole, also pr. [da4 du1], for the most part, on the whole, metropolitan
德语durchgängig, meist (Adj)
法语pour la plupart, dans l"ensemble
1. 在官场上,官员大都以官话来沟通。
2. 出入这间五星级饭店的宾客,大都是一些达官贵显。
3. 老一辈的长者总以忍让为本,凡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
4. 宗教教义大都教人如何去澈悟生命的原质。
5. 早期农家缺乏机械设备,大都以戽斗来灌溉农田。
6. 中元普渡时,庙宇大都会准备祭品来宴飨鬼神。
7. 这里因为地理环境优良,所以很快就发展成人口密集大都市。
8. 这里因为地理环境优良,所以很快就发展成人口汇聚的大都市。
9.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的官员大都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起来。
10. 地板上有巨幅的职棒大都会队与杨基队徽图案,有一个很像纽约地下铁的遮阳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