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词典

异议的意思

yì yì

异议

拼音yì yì
注音一ˋ 一ˋ
繁体異議
反义赞同
近义反对

词语解释

异议[ yì yì ]

⒈  不同的意见。

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后汉书·耿列传》
异议蜂起,高谈不息。——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
持异议。

objection; dissent;

⒉  法律用语。指法官对案件判断有不同意见。

提出异议。

opinion;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异议”。

⒉  不同的意见。

《后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輒召入问筹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内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林少颖 云:‘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盖弟子见其事相类而録之,本无异议。’”
巴金 《春》一:“觉新 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也就没有异议。”

⒊  指持不同意见。参见“异义”。

《汉书·息夫躬传》:“躬 掎 禄 曰:‘臣为国家计几先,谋将然……臣与 禄 异议,未可同日语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当今之世,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

⒋  法律用语。指法官对狱案判断有不同意见者,得提出另行讨论。

《唐律·断狱·疑罪》:“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长孙无忌 等疏议:“‘即疑狱’,谓狱有所疑,法官执见不同,议律论情,各申异见,‘得为异议’,听作异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为异议,故云‘议不得过三’。”

国语辞典

异议[ yì yì ]

⒈  别有所见的议论或持反对的意见。

宋·无名氏《梁公九谏》:「策立武三思之事,诸大臣尽皆拜舞谢勅,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异议。」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

赞同

⒉  法律上对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处分不服时,或契约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一方表示反对时,所提出之意见,称为「异议」。

用异议造句子

    1.  案卷应注明对当事人提出的每个事实认定、结论或异议的裁定.

    2.  原则上,仲裁庭应该对其管辖权的异议作为先决问题作出裁定。

    3.  她对那个候补人员的诚信度提出异议

    4.  对于这项方案,众人无异议通过。

    5.  本案全体无异议通过,表示大家已取得共识了。

    6.  大会当天下午行使副*席同意任命案,*席马英九提名的原任副*席林丰正、詹春柏、蒋孝严、曾永权、洪秀柱、黄敏惠等六位续任,获大会无异议通过。

    7.  假如持异议的会员够多,新法案就不会被核准.

    8.  开发海埔新生地,与大自然争地,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目前仍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