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性情。
英temperament;
⒈ 性情;性格。
引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 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红楼梦》第七一回:“周瑞家的 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 王夫人 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秦兆阳 《选举》:“她是知道儿子的心性的。”
⒉ 中国 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朱熹 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 初 王夫之 和后来的 戴震 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参见“理学”。
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
⒈ 本心、性情。
引《西游记·第二三回》:「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萨之念,救他随我们去罢。」
《红楼梦·第四九回》:「凤姐冷眼敁敠岫烟的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温厚可疼的人。」
近心地 心肠
英语one"s nature, temperament
德语Disposition, Naturell, moralische Natur (S)
法语sa nature, tempérament
1. 因贾珍尤氏可卿三人俱有悔意,同时收了心性,所以宁府上下相安了许多。
2. 关于儿童自我为中心性的研究。
3. 他只是嘴巴不饶人,其实心性还满温厚的。
4. 这个男人知道关于自我中心性的处理方法。
5. 孟子主张人类心性的本体是良善的。
6. 偏又色彩纷呈奼紫嫣红乱人心性,迷人生途。
7. 她每晚固定跏趺一小时以调养心性。
8. 他常利用闲暇研习书法以修养心性。
9. 贰心性敏感而体质荏弱,很早就过世了。
10. 心性高的潘伊伊第二次婚姻依然不屑于攀登物质的阶梯,生活的磋磨改不了向往爱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