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词典

尚书的意思

shàng shū

尚书

拼音shàng shū
注音ㄕㄤˋ ㄕㄨ
繁体尚書

词语解释

尚书[ shàng shū ]

⒈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Shang Shu;

尚书[ shàng shū ]

⒈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⒉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兵部尚书。

minist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引证解释

⒈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国语辞典

尚书[ shàng shū ]

⒈  《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

⒉  职官名。秦置,隶属少府,掌殿内文书。汉成帝时设尚书员,掌群臣奏章。隋、唐设 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清末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英语same as 書經|书经[Shu1 jing1] Book of History, high official, government minister

德语Gesandte (S)​

法语haut fonctionnaire, ministre du gouvernement

用尚书造句子

    1.  礼部尚书郎丘等人“启请派官会同测验”,实际上就是让钦天监和汤若望双方打擂台。

    2.  而此前钱谦益赴任南京弘光朝礼部尚书时,如是曾戎服控马,与钱并肩前往。

    3.  以卫士杨伏念为尚书左仆射,妹婿同县苑君璋为内史令。

    4.  清人阎若璩考证出《古文尚书》是一本伪书。

    5.  甚至连驿马塘报都不敢传送朝旨公文,尚书省和中都以南的信报交通几乎被隔绝了。

    6.  有一位官阶二品的工部尚书,不惜花重金买回一条马尾裙,倍加宝爱。

    7.  且尚书郎的官职虽然靠近中枢,但级别并不大。

    8.  子仪坚辞尚书令,代宗国葬李光弼。

    9.  鲁恭王坏孔宅间壁,得《古文尚书

    10.  来到平城后,很快成了朝中尚书韩万德的门师,也是一位爱攀高枝儿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