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英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⒈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
引《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⒈ 一种近体诗。形成于唐初,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两句要对仗,每句有一定的平仄。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1. 严嵩精熟经史典章,谙习音律诗文,对永字八法。
2.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
3. 通过频率统计整理出古体诗和律诗采用的平仄句型以及他们的数量。
4. 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子一定要对仗。
5. 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和禁忌,老师让我们每周要写一首诗,从五言绝句开始训练。
6.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