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矫饬”。整饬;整改。造作夸饰,掩盖真相。
⒈ 亦作“矫飭”。
⒉ 整饬;整改。
引《荀子·性恶》:“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新唐书·杨炎传》:“初, 炎 矫飭志节,颇得名。”
⒊ 造作夸饰,掩盖真相。
引《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
《新唐书·朱朴传》:“与 朴 皆相者 孙偓 …… 偓 性通简,不矫饰。”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马南邨 《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地复活着吗?”
⒈ 伪装造作以为掩饰。
引《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
明·屠隆《昙花记·第三三出》:「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近造作
⒉ 端正整饬。
引《荀子·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1. 他向来敢做敢当,从不矫饰自己的短处。
2. 警方办案仔细,举证详尽,将嫌犯矫饰的讲法一一驳斥。
3. 只有平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实际上只有远离矫饰或特异的地方,才真实。
4. 言行要诚实无伪,不要虚浮矫饰。
5.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诚实无伪,不可虚浮矫饰。
6. 有感于十六世纪矫饰主义与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发展的情形类似,因此兴起深入研究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