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事物的条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⒈ 事物的条理。
引《礼记·乐记》:“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郑玄 注:“伦,犹类也。理,分也。”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每路一州,先次推行,令一州中略成伦理。一州既成伦理,一路便可推行。”
明 郑瑗 《井观琐言》卷一:“马迁 才豪,故叙事无伦理,又杂以俚语,不可为训。”
⒉ 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引汉 贾谊 《新书·时变》:“商君 违礼义,弃伦理。”
《朱子语类》卷七二:“正家之道在於正伦理,篤恩义。”
明 谢镋 《四喜记·泥金报捷》:“弟先兄伦理非宜。”
冯雪峰 《苦力父子》:“他们也就常常表现了伦理的最高精神。”
⒈ 人伦道德的常理。
引《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淮南子·要略》:「经古今之道,治伦理之序。」
⒉ 事物的条理。
引《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1. 所谓的循理、得宜也是指能遵循天道,合乎伦理规则而言。
2. 社会组织和伦理观念的改变,使老人对于安养照护机构的需要远超过以往。
3. 伦理道德是固有文化的神髓,也是普世价值之所系。
4. 责任伦理学以人的理念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又通过目的论证明了自然的客观价值,最终又归位到存在本体论。
5. 安乐死关涉生命的终极意义,是生命伦理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6. 世风日下,伦理学家呼吁赶紧采取措施。
7. 一个人要是愿意当道学先生或清教徒,当然可以炫耀自己的伦理观点。
8. 儒家尤为重视与死亡有关的丧祭礼仪,目的是在突出其伦理功效和社会意义。
9. 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婚姻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白头偕老。